从“制造悬念”到“英式幽默”,深度解析希区柯克的《三十九级台阶》

蟹老板

2020-07-06 09:02:24 2407

关于苏格兰人的身份认同问题,不仅仅一直出现在英语片中(例如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更是贯穿英国社会文化历史的问题。

在汉语的语境下,“英国”一词一般代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英伦三岛”的总称,而“英语”又指代的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在英格兰经济文化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时,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地区的“英国人”经常处于一种话语权缺失的心理。

这个问题在当代所演化成了一种流行话语中的调侃:当网球运动员穆雷赢球时,他是英国人(广义上生活在英伦三岛的“不列颠民族”);当输球后,他就成了苏格兰人(血缘上的狭义苏格兰人)。


希区柯克的《三十九级台阶》的原著作者约翰·巴肯即为苏格兰人,因此影片中关于“苏格兰人”与“不列颠民族”之间的认同有着极为微妙的体现:

苏格兰警官口头承诺苏格兰法庭给予汉内尊重,但心底对“伦敦来的人”却是充满仇视与敌意;

苏格兰农夫坚定苏格兰乡村田园文化的认同,将伦敦为代表的英格兰大都市伦敦视作“糜烂”、“堕落”、“腐化”的现代物欲文明的诱惑;

苏格兰农妇内心压抑不住对大城市的向往,她会好奇伦敦女性是否化妆、是否漂亮美丽;

苏格兰人仇视、看不起英格兰人,却又对苏格兰人名扬伦敦感到骄傲与荣耀。


因为历史上的压迫、文化隔阂,苏格兰人形成了坚定的族群认同,对英格兰霸权有排斥、敌对心理;而与此同时,以伦敦为代表的现代城市文明、先进的文化生活方式对偏安一隅的苏格兰人的吸引力又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希区柯克抓住了这种苏格兰人对伦敦(代表“大不列颠”话语权力)复杂又微妙的心理情结——既充满着历史沿承心理中的仇视与偏见,又遮掩不住好奇心理与对现代工业物质文明的倾慕。

希区柯克没有严肃批判、控诉这种苏格兰-英格兰、乡村-城市差异背后的社会学因素,而是在调侃、戏谑英国人内部的刻板印象与偏见后,用“巧合”与“误会”的方式化解、消弭——当伦敦来的汉内在逃亡途中误打误撞地被当作苏格兰英雄走上发言台:


来源:互联网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