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残酷《柔情史》与被解构的“神圣母爱”

分类:电影  标签:柔情史
sky

2019-04-17 16:38:11 20150.025

杨明明因其短片《女导演》为业内人士所知,《柔情史》是她的首部长片作品。在该片中,她身兼编剧、剪辑、主演,《长江图》导演杨超担任本片监制。《柔情史》入围本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是今年中国大陆唯一入围该单元的华语作品,并在“最佳长片处女作”18部提名中榜上有名,将参与这一电影节奖项的最终角逐。

image.png

《柔情史》海报。

《柔情史》丝毫不柔情,不仅不柔情,它简直是残忍,血淋淋地解构了“母爱”这个神圣的话题。

传统意义上,母爱是用来颂扬的,但是,一旦某种东西成为颂扬的对象,它也就变得单一僵化不真切。回归真实、展现真实,指的其实是给出事物的多面性。在世界上,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母爱也是如此。《妈妈再爱我一次》(陈朱煌,1990)、《漂亮妈妈》(孙周,2000)、《九香》(孙沙,1994)、《美丽的大脚》(杨亚洲,2000)、《两个人的芭蕾》(陈力,2005),《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去了》(马俪文,2002)等等,这些电影把母亲的含辛茹苦、自我奉献写到极致。一些观众从这种极度道德化的叙事中获得极大满足,但这些故事的情感内核无非是两种感情:母亲的忍辱负重和孩子的愧疚之心。

父母像骆驼一样,沉默地忍辱负重,为孩子奉献青春、健康与快乐。“忍辱负重”并不是积极的心理和情感状态,负面情绪产生出的必然是怨恨。沉默忍受的旅途有多长远,怨恨的情绪也就有多深厚。倾诉的怨言会像蜘蛛吐丝一样被吐出,它不仅缠绕对方,也缠绕自身。许多中国式家庭中的父母就是这样的怨恨者,他们是毫无快乐的骆驼,是充满怨恨的蜘蛛。怨恨催生反抗,被压制的反抗催生悔恨,孩子在悔恨中立下“爱”的誓言。在这样的情感逻辑关系中,孩子成为更年轻的骆驼与蜘蛛。

来源:澎湃新闻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