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残酷《柔情史》与被解构的“神圣母爱”
“命运”是失败者最好的借口。影片中的妈妈紧张于所有与厄运有关的兆头,比如照相时头顶有白光。并且,她对女儿最恶毒的诅咒就是命运的“报应”——因为命运是不可违抗的,遭受不可违抗的悲惨就是最严厉的惩罚。而命运究根结底,就是女儿的存在。如果不是你,我可以走另一条道路。所以女儿要为妈妈命运意义上的失败负责,所以你必须承担我命运意义上的责任。女儿试图反抗所有强加于她的爱与责任。反抗的过程是戏剧化加剧的过程,母亲或者嚎啕大哭,或者自我伤害,就像片中的母亲叫嚷的:只有母爱是无法偿还的。死亡是最能激发女儿的悔恨之心的。被激发出悔恨之意的女儿,或者沉默或者逃避,但最终都会给出一句话:我会养你的——爱的保证。
我们许多文艺作品和现实生活,似乎都在教育我们要对父母有感恩之举,有愧疚之情。愧疚,是我们家庭生活中必要的情感。“养育之恩”底下的情感逻辑,往往就是怨恨-愧疚-感恩。“我会养你的”这句承诺后面,更多的是伦理责任,是对外在强迫性力量的屈从,但不是爱。最不幸的结果是,年轻的骆驼与蜘蛛诞生,与年老者结成失败者盟友,心怀无力的愤怒抵抗生活的遭遇、命运的苍凉。
伦理的太伦理的,道德的太道德的。这样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在统治着我们的创作,以至于这种力量抹杀了人的真实性——即爱的真实。家庭之中,我们该如何真实地爱?所有时代中,人们更渴求成功辉煌而不是学会爱: 爱父母、爱子女、爱自己、爱朋友,以及爱不相识的人。杨明明的《柔情史》,在这么多谋求商业成功的电影中,带着笨拙的真诚和刻薄的挑剔出场了,残酷地解构了“神圣母爱”的习常立场,让我们看到一段不堪的母女关系。
《柔情史》剧照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