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残酷《柔情史》与被解构的“神圣母爱”

分类:电影  标签:柔情史
sky

2019-04-17 16:38:11 19600.025

理想的父母不应该是骆驼和蜘蛛,而是具有孩童游戏般的天真以及智者的庄严。拥有大智慧的父母是罕见的,即便我们自身成为了父母,也难以成为理想的那一种。表现了母女之爱的残酷现实,影片就戛然截止了。影片是否更应当带着我们思考该如何爱,并赋予我们爱的力量?我们需要从残酷中看到勇气,因为“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人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龙应台在《目送》和《亲爱的安德烈》两本书中,讨论对父母之爱和为人父母之爱的问题,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柔情史》的残酷,是否应该让我们看到宽容与悲悯?

影片结尾,以一个公交车上乘客的视点,目睹着车辆穿行在黑暗街道上。梦游般的视点,难辨的方向,迷失的道路。《柔情》中的母亲,永远不会有智慧和勇气,去独自面对整个世界。这对母女的前景,不过是对于过去和当前的重复。失败者成就失败者,女儿是下一个母亲,下一个骆驼和蜘蛛。银幕的黑色,命运的黑色。

我想到《我杀死了我妈妈》的结尾:母亲在郊区度假的小屋那里找到了儿子。妈妈在儿子身边坐下,母子两人纵然相恨相杀,但还能依偎着看着朝阳,相视一笑中,他们和解了,让人相信,这不过是孩子叛逆期的一段经历。此后,他们会愈加成熟,让关系走向一种缓和甚至美好。也想到《饮食男女》(李安,1994)的结尾(尽管它是写父女情的),父亲没有把余生的期望寄托在女儿生上,而是选择了去爱——爱一个女人,爱一个孩子,和她们组成家庭。选择以爱的姿态去面对衰老和死亡,这是最优雅的姿态。相比这些,《柔情史》太荒凉,也太残酷,至始至终,都没有给出爱的希望。

来源:澎湃新闻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