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演艺圈:父权幽灵下的“绞肉机”
十年前,被终止的只是法律条文之上的父权制,十年里,父权制的幽灵乘着新的社会形态,从未离开。
在《失踪的母亲:电影中父权叙述的新策略》中,学者戴锦华认为,我们不需要去不断地发现父权和男权,因为「这天是父权的天,这地是父权的地」,它早已无所不在,不要只是说,「啊!父权在压迫我们」,重要的是要去「发现它们的变奏,这次父权用什么样的面目、什么样的路径出现了……同时保持一种真正的批判和穿透的能力」。
正如诸多学者曾表达过的,「当代父权的最高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
而正是在韩国,在最能够体现权力关系和资本主义大生产的韩国娱乐圈,父权制藉由这一领域,再度开足马力,张开血盆大口,吞噬和绞杀着越来越多的年轻生命。同时也让韩国这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始终呈现封建与现代奇异杂糅的诡异社会景观,使其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女性权益最不受重视,同时又是父权制氛围最为浓重的国度。
在父权制的庇荫和资本主义对利益最大化的追逐里,韩国在有限的国土资源之上,建造起一个精致又酷烈的娱乐工业王国。
自2000年代中期以来,韩国流行音乐市场经历了两位数的增长。韩国流行音乐被《时代》杂志评为「韩国最伟大的出口产品」,《经济学人》则将韩国流行文化称为「亚洲最重要的潮流引领者」(引用自论文《「韩流」是否加重了韩国的性别不平等》)。
韩国的娱乐公司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支持下,从全球招募12岁到19岁的年轻人,这是偶像制造流水线所需的新鲜原料。从市场经济理性出发,艺人越是低龄出道,越有可能为公司创造尽可能多的经济利润。同时这也是为了应对韩国兵役制带来的偶像生涯中断。因为将出道年龄尽量提前,才能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为资本牟利。
此外,当男偶像和男子团体去服兵役时,为了填补市场空白,经纪公司发现「女生组合和艺人就成了救命药」(引自论文《偶像工厂SM公司造星策略分析》)。同时,为了能够占领不同目标受众市场,提高艺人成名的几率,确保公司投资不会全线覆灭,韩国经纪公司历来痴迷制造团体偶像。
就这样,韩国人在逼仄的地理环境里,为了商品利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发明出一种基于偶像、欲望、崇拜的制造业。而传统的尊卑、性别秩序和现代西方企业制度结合,诞生了具有浓厚父权制风格的韩国娱乐圈职场文化。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