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力保文昔送赵贵妃到宗正寺 皇上恼怒太子权大要处死文昔
太子和父亲下棋,父亲认为案子已经有定论了,不要太在意一个女人。太子反驳说她身上有拷打的伤痕,刑讯逼供的结论按照刑律是不作数的。太子还想向父亲要一个人,皇上说嫌疑犯孙内人已经在太子手上了,但太子要的是她幕后指使,希望能下赢棋就答应自己的要求,可是皇上话里有话地说要他顾全大局。太子请皇上让赵贵妃去宗正寺,协助调查太子妃遇害一事。皇上说这局棋太子已经输了,本想原谅他,可是人情和制度是两回事,所以裁定文昔杀人罪名成立,马上予以缉拿,太子包庇属实,但念受了蒙蔽,又有忏悔之意,发落到宗正寺反省。太子拒绝对此接旨,要以监国的身份行使封驳事,自己不需要宽恕,只希望皇上让三司审理案子。此时外边来了三法司的人,请求带走孙内人接受审查,皇上恼怒太子串通了三司,为什么不让张尚书审理,太子辩解说他是死者的亲属,应该避嫌。
张尚书找到御史台的何尚书,不想让他接案子,可是对方就是不听,声称既然他们移交了就要受理,这是他们作为督察的责任。大理寺卿孔尚法说自己的职责是复核,这是程序,没办法。
皇上质问萧定权是否要为了一个女人而忤逆君父和尊亲,但萧定权认为制度与人情是两回事。皇上讥讽他说让他监国还真做对了,他感谢说还是第一次被夸奖。既然已经盖上了印,这个案子就交给外朝办理了。皇上怒火中烧,但还是没有再制止萧定权的任何决定。听从太子的建议,把赵贵妃移交给宗正寺审理,赵贵妃怒斥道大宗正是皇室的人,自己一个外姓人分辩不清,太子反驳说当初冤死的母亲、妹妹、妻小又向谁分辩。
等赵贵妃走后,文昔才发现太子根本没有携带印章,于是上前拉着他的手安慰,可是被太子拿开了手,默默离开了。其实他也不想害赵贵妃,毕竟是哥哥的母亲,文昔问那里是不是比刑部还可怕,当她听说确实恐怖时,就说还不入从桥上再跳下去。不过她认为大宗司是公正的,不会偏私的。
长州吃紧,李刺史向杨盛杨督虞求援,对方辩解长州粮草充足,只是被围,不用担忧,可是李认为敌人分明是在攻城。对方说这是自己的判断,这里自己是主帅,说了算。李拿出了督战的圣旨,但对方只认形势。逢恩进来斥责杨盛大胆,被李识破在演双簧,猜测是他父亲的授意,才不出兵的,分明是要把自己的天长营耗尽为止。希望他们多想想太子的处境,如果这样不把皇上看到眼里,皇上不会不管的。果然,皇上在自己的卧室思考着太子对自己的逼迫,再想想长州的吃紧,不由得记恨太子起来。此时的长州已经岌岌可危,李刺史做好了共存亡的准备。皇上终于要发狠了!
一天,有人说大宗正找太子,太子发现五大王、还有齐王也到了,不一会儿皇上也到了,说他们都是皇室宗亲,今天都要过来听一听如何处置家里事,是关于太子妃亡故原因。带上孙氏和文昔,孙氏指认是文昔害死的太子妃,因为她看到了宴会开始前太子妃向文昔下跪求饶,而且去邀请赴宴的苏内人也亲眼看到。太子立即站出来说荒唐,皇上认为太子才荒唐,身为千金之躯,竟然跳到水里。太子辩称是怕嫌疑犯畏罪自杀。皇上认为是受了文昔指使,文昔予以否认,恳请皇上明鉴,此言一出,立即被皇上抓住把柄,说犯了他的名讳,下令对文昔立斩。太子认为皇上违法,应该让大宗正审理才合法,可是皇上已经把他撤职了。太子非常气愤,父亲为了包庇赵贵妃竟然出此下策。皇上让太子亲自动手杀了文昔,表明立场。太子讥讽道难道为了结案把罪名推到一个无辜人身上,杀一个无辜的人就可以安天下了。声明自己不是一个屠夫,决不会做,对于这样一个结论也不同意。然后让文昔跟他走,皇上恼怒,讥讽太子可以继续封驳事,成全他做第二个李柏州,等着他把所有的党羽都叫来。太子说忤逆君王自然会请罪,但是不是他,也不是文昔,皇上心里应该清楚这个人是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