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巴比龙》解读希望与自由

分类:电影  标签:巴比龙
sky

2019-06-21 14:48:54 14200.021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很经典的电影,是我唯一一部看过3遍以上的电影。从高中时期看第一遍,到大学之后的重复观看,我从中明白了希望与自由对人生的影响,以及对生活的判断。当然,也触类旁通的帮助我理解了宗教信仰和人生信念。

这篇文章中,我并不打算从电影艺术的角度去评价电影,而是借用电影的故事框架来阐述我对“希望与自由”的理解。

image.png

电影中的主人公安迪因为被误判为无期徒刑进了肖申克监狱,他不想为一个错误承担惩罚而在监狱中渡过余生。于是策划了一个长达二十年的越狱计划,期间经历了监狱犯人的性侵、狱卒的欺压,以及典狱长的迫害与利用。

在这个漫长的逃狱计划过程中,他借助狱友瑞德的信任与帮助,以及个人的学识和能力,不仅成功在狱中存活下来,还帮助狱友赢得了外出务工在天台喝啤酒的机会,帮助监狱建立了图书馆,甚至通过给典狱长做账“偷天换日”般成为了隐形富豪。

最终安迪逃狱成功,张开双臂站在臭水潭中,赤裸上身迎接倾盆大雨拥抱自由的形象,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脑海。那是二十年为希望而活的印证,那是一个人真正拥有自由后的呐喊,那是生命最崇高的力量。

image.png

当然,这是电影里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在小说中就精心布局好的。所以电影中安迪逃亡的故事不仅励志而令人震撼,同时许多的细节铺垫和严丝合缝的呼应也让观众被电影完全限制思考。

可以说,《肖申克的救赎》这碗鸡汤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让人喝完后产生再来一碗的冲动。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电影《巴比龙》,这部电影根据真人事件改编,也是讲述一个人因为被误判入狱,最终越狱成功的故事。巴比龙最后从恶魔岛上告别狱友,一个箭步从悬崖上跳下布满阳光的大海,仿佛迎来了重生。

image.png

这部电影和《肖申克的救赎》的区别在于越狱桥段频繁,巴比龙主要依靠狱友的帮助和自己对于监狱生活的强烈抵制,而非安迪那样强大的个人能力,而且他是在连续越狱失败三次以后,第四次才取得成功。

从电影剧本角度对比两部电影,显然《肖申克的救赎》更吸引人。但从故事角度对比,《巴比龙》却更加真实可信,更能诠释希望与自由。

image.png

来源:百家号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