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背后的国民情绪
这还是一个解构的时代。
无论是《妈妈再爱我一次》,亦或者《你好,李焕英》的母亲形象,在时下热门的影视剧里很少见了。
越来越多年轻人把原生家庭视为一种“原罪”。
从《欢乐颂》到《都挺好》再到《安家》,这些剧中塑造了吸血鬼般的原生家庭,负面的母亲形象。
一些小众文艺片也探索了母女关系,但也以相爱相杀为主,譬如《送我上青云》《柔情史》。
越来越多人检讨原生家庭,省思原生家庭可能给自己带来的伤害,这背后是一种个人意识的觉醒。
但过犹不及,它也会走向反面。
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对个人主义的强调,导致了人们的孤立状态。
个体丧失了与社会纽带的连结,而变得离群索居。
传统家庭为中心的文化土崩瓦解。
于是,不少文艺作品纷纷把家庭打成大反派,把父母和家庭极端化、极品化,增强人们对家庭的怨怼情绪。
当我们把家庭解构,把父母的爱解构,虽然我们获得了高度独立,但我们也可能高度孤独。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好,李焕英》就像是“乡愁”,它为我们提供了温馨怀旧的家庭关系想象、社会关系想象。
人与人之间,有着那么多的善意、理解与爱意。
母女就像姐妹,家庭是如此温馨,社会关系质朴又纯洁。
它是对旧时光的一次抒情,是对传统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的一次回望。
在春节这样阖家团圆的语境下,尤其是去年很多人经历了疫情带来的生离死别,很多人又一次发现家庭的价值。
《你好,李焕英》是这种温情家庭观的一次回归。
总的来说,《你好,李焕英》就像是一个完美的情绪产品。
完美的母亲形象,接续的是我们对母亲伟大和牺牲的讴歌传统,唤起我们对母亲的柔情,让我们感动落泪。
它又敏锐捕捉到为人子女对父母永恒的愧疚。
以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让我们暂时放下与父母的矛盾,达成一种想象的和解。
在一个传统价值观分崩离析的年代,它以简单、质朴却又坚实的手法,为我们揭示传统价值观、传统家庭、传统亲子关系含情脉脉的那一面。
情绪化的产品,让《你好,李焕英》成为爆款。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