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背后的国民情绪
电影的前中半程,《你好,李焕英》更近于一个又一个小品连缀起来的喜剧。
它呈现的是,一个女儿对母亲的爱。
反转过后观众才发现:贾晓玲以为她很爱李焕英了,结果李焕英对她的爱更多更多。
《你好,李焕英》虽然没有《妈妈再爱我一次》的那种苦情色彩,但这两部电影烘托的母亲形象是一致的:伟大,无私,默默吃尽生活苦头,为了子女付出一切。
李焕英让很多观众联想到自己伟大的母亲。
母亲的形象是不可亵渎的。
因此有些观众会对针对《你好,李焕英》的批评声音有那么大的敌意。
仿佛批评这部电影,就玷污了母亲的形象。
但《你好,李焕英》真的能够以一己之力,改变现实生活中很多糟糕的亲子关系吗?
事实是,很多人一边看电影哭得稀里哗啦,但回到家照样跟母亲争执不休。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在日常生活中频频上演。
不少子女,都是父母健在的时候,与父母关系紧张。
等到父母猝然长逝时,才追悔莫及。
很多子女懂得所有道理,为何还是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
《你好,李焕英》中的母女关系是理想化的,李焕英是一个豁达、开明、包容的母亲,她对孩子的要求只有“健康快乐”。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无私爱着孩子的同时,也对孩子有种种期待和要求。
比如会干涉子女的择业、婚姻、生活等。
双方的矛盾由此而来。
很多子女爱着父母,却也总是给父母“添堵”,因为他们不愿意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生活。
父母打着为子女好的旗号,控制子女;子女想要挣脱父母,客观上总在忤逆父母。
《你好,李焕英》捕捉到了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的这种愧疚——作为子女,他们没有让父母高兴。
在自我意志,与让父母高兴之间,很多人选择了前者。
他们在电影中,体验了一回想象中的失去,体验了一回追悔莫及。
在懊悔与泪水中,他们获得与父母一种想象中的和解。
回到真实生活中,没那么容易和解。
只有在电影中,面对一个完美的母亲形象,或者一个失去了的母亲,我们才会袒露出我们的软肋,释放我们的愧疚。
因此,《你好,李焕英》有多火,折射的恰恰可能是:与父母有矛盾、对父母有愧疚的子女,何其多。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