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田壮壮才是电影最大的泪点

分类:电影  标签:后来的我们
再见皮球

2019-04-20 14:44:18 16140.009

也喜欢刘若英的节制。大部分青春片走向中年结局时,一份相见不如怀念的洒狗血气息实力诠释各种款式的狗尾续貂。而《后来的我们》,仿佛站在一个人到中年的立场,回望青春中,一次次的悸动与碰撞。美好得尤为美好,遗憾中,也带着释然。而中年人之间每一个眼神的交汇,不见电光火石,都是不言而喻的暗涌。每一次你觉得暧昧的气氛,到达一定的浓度,男女主人公的行为却总是,或主动或被动的戛然而止。那种蠢蠢欲动,不是青春的羞涩或者骄傲,反倒是自省的压抑与克制。在一次次的欲言又止,欲迎还拒中,怀念的内伤,竟然归于平静,让观众和演员一起自我消化掉了。

blob.png

《后来的我们》剧照

而比起爱情。另一条副线,似乎是电影,更让人揪心的地方。田壮壮有着四两拨千斤的魅力,举手投足是不经意的平淡,却在平淡中沉淀出生活最本真的色香味来。

回不去的,不只是爱情。影片的结尾,井柏然对周冬雨说,不管走到哪里,我们都是异乡人。这时恍然想起,开场不久第一次过年,放假回家的井柏然,对田壮壮说,“没有粘豆包,怎么能算过年呢”。

《后来的我们》改编自刘若英的小说《过年,回家》,男女主人公每一段的情感状态都截取了过年的片段,却在重复的同样的情景中,让人感受到物是人非。

blob.png

《后来的我们》剧照

有一个令人唏嘘的细节,是田壮壮家的小饭馆的酒桌。第一年挤满了人,大家嬉笑热闹就好像我们记忆中过年理所应当就该有的样子。到第二年,饭桌上已经少了上一年谆谆叮嘱周冬雨要慎重处对象的阿姨,另外几个中老年人唠着“老婆在澳洲”,“女儿在重庆”的家常,越来越多的人高喊着梦想背井离乡,空心化的农村,空巢的老人,是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无暇顾及的痛点。

后来他们过年回家。掩饰着在城市里打拼的辛苦,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地想给自己一个看起来混得还不错的伪装。却在他人背地的谈笑中,被看破了真相。刘若英是真正懂得人情世故的,老同学,一面在背后说着“装大尾巴狼”的吐槽,转手唱的是“朋友一生一起走”的慷慨激昂。你刚想说,这就是感情的虚伪,到买单的时候,一句真诚的“等你混好了,请同学们吃顿饭”也是真正的窝心。这才是复杂的人情,感情是真的,奚落也是真的。没有那么的脸谱化,真实得就像,我们身边,随时发生的事情。

来源:澎湃新闻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