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一次普普通通的别离

分类:电影  标签:一次别离
sky

2019-08-03 15:03:56 10950.004

在为自己辩解时,纳德始终冷静、克制。他用理性和知识,为自己一点点洗脱嫌疑,并将事件的矛头指向了“瑞茨在说谎”。

反观瑞茨和她的丈夫,却只会重复地说:“这个男人害死了我的孩子。”他们认为,事实是最有力的武器。可让事实成真的逻辑,却是挣扎在底层的他们,无法拥有的能力。

最后,瑞茨的丈夫悲愤地说道:“我没有他那么能说会道,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我给人打了十年工,却被无故的辞退,我曾经希望法律能给我公正,但打了一年的官司,法官只留给我一句:回家等着吧。我不能允许这样的事,再发生第二次。”

这个社会的规则和法律,看似一视同仁,可“教育”却成了每个参与者的底牌,底层人士注定赢不了这样的游戏。

第三次别离:在信仰与现实之间

那么,案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在通往答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在这个信封伊斯兰教的国度,每个人都在私欲的驱使下说了谎。

为了洗脱主观恶意,纳德谎称自己并不知道瑞茨已经怀孕。

为了帮父亲脱罪,女儿特梅在回答法官的问题时,说出了对父亲有利的证词。

为了让事件尽快平息,恢复正常生活,西敏向丈夫隐瞒了事实的真相。

而最令人动容的,是影片最后的反转。

两家人决定和解,但纳德提出了一个要求,他说:“赔偿金我可以当面付清,但在这之前,我要亲眼看着瑞茨手按古兰经发誓,她的流产是我造成的。”

而瑞茨在此时犹豫了。原来,这个虔诚的信徒也撒了谎:早在事件爆发的前一天,她腹中的孩子就已没了动静。

于是,她陷入了为难:一面是家庭的债务累累,正等着用这笔钱来偿还;一面是对信仰的背叛和对真主降罪的恐惧。

最终,她选择了说出真相。然而讽刺的是,在守住信仰的背后,却是现实的全面崩塌。信仰的代价,是这个底层家庭的彻底绝望。

第四次别离:女儿特梅的选择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在结局部分的处理。

纳德和西敏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他们最终决定离婚,而此时的选择,转移到了女儿特梅的身上:是选择和父亲继续留在伊朗,还是选择和母亲远走他乡。

这已不是大人们的选择,而是一个国家未来的选择。

作为整个事件全程在场的旁观者,特梅见识了大人的伪善,见识了信仰的无力,见识了生活的残酷,而她与瑞茨的小女儿,也从朋友变成了敌人,这是两个阶级的天然属性决定的,没有人可以打破。

此刻,镜头正直直地对着特梅,只听法官问道:“你已经决定了吗?”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