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张富清》无声处听惊雷 写就功勋赞美诗
首先是景真。《默默无闻张富清》篇创作团队深入陕西汉中、湖北恩施等地实景拍摄,将一南一北两处对于主人公张富清而言至关重要的“人生驿站”用镜头展现在观众面前。特别是张富清以转业干部身份来到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工作,绵延的群山,泥泞的山路,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服饰、建筑,无声地述说着张富清肩头的担子之重——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艰苦的自然环境成为当地人发展路上的绊脚石,还有人民无地可种,无粮可吃,甚至无衣可穿。
再者是情细。作为外来干部,张富清如何为改善当地百姓生活水平出力,创作者没有选择“高举高打”,而是从细微处落笔,由小事着手,展现张富清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群众,已至“忘我”“无我”的精神境界。张富清探亲结束,离家在即,母亲含泪的嗔怪“党员就不是他爹他娘养的”犹如一记重锤,落在观众心上,母亲对孩子的真惦念,越发烘托出张富清及以其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真风险、真无私。张富清下村路上遇到孤寡老人,心中挂念,回到家中硬着头皮问妻子“还有没有多余的口粮”,从不往家里带,还总是问家里要的细节令人心酸,更叫人动容。除此之外,一条补丁摞补丁,年岁比儿子还大的黄色裤子;一碗没有油的“油泼面”,无一不在彰显这位外来干部个人生活的紧巴窘迫,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张富清还是一干就是大半辈子,无怨无悔。
表现功勋人物,没有爱与深情是讲不好故事的。创作者将真情和赞颂融于创新叙事和浪漫情怀中。《默默无闻张富清》打破线性叙事,以老年张富清的视角切入,将现实和回忆交织,情绪的串联熨帖而自然。不仅如此,全篇还有一条悬念线贯穿始终,展现张富清深藏过往军工,默默付出的高洁品行。在成为转业干部前,张富清曾是军功赫赫的战士,离开部队,他就将曾经的荣誉锁在高柜的箱子里再不示人。小儿子看到别人家养猪改善生活,偷拿了爸爸锁在箱子里的“牌牌”换小猪仔,却不曾想招来一向温和的父亲一顿暴打,观众心中自然疑惑:这是什么样的牌牌,能让爱孩子、对家庭心含愧疚的张富清如此冲动。真相到最后才揭开,直到国家开展退伍军人寻访,儿子拍下箱子里的勋章和奖状,张富清的另一面才为人知晓。剧中借用旁人的话来证实三枚一等功勋章的分量,“三等功站着领,二等功坐着领,一等功家属领”,军功等身却不张扬,是为共产党人的胸襟和气魄。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