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这么喜欢《觉醒年代》?
蔡元培认为,所谓“新旧文化”两股势力,其实都在为当时的中国找出路,只是道路不通罢了,不能因为一时之意气,就完全割断“旧文化”的延续,并且北大作为当时中国大学之心脏,应该文化多元。
比如面对“旧文化代表”辜鸿铭,课堂上懈怠,几乎没有几个学生前来听课。全校大多数老师要求开除辜鸿铭。在这种情况下,蔡元培召开了校内会议,决定在给辜鸿铭一个机会,只要证明自己有教学能力,就让他留在北大。
辜鸿铭也是“不负众望”,以“中国人的精神”为题,开展了演讲。课堂上,辜汤生果然没冒盛之名,以自己的学识与见解,告诉学生们,“中国人的温良是其他国家人身上都寻找不到的东西,而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是一种智慧。”
最终辜鸿铭的演讲获得了全场同学的掌声,最终也让他留在了北大。
蔡元培不仅爱师才,对于自己的学生更是爱护有加,在必要的时候,他还会勇敢的站出来,公然与反动势力做斗争。
巴黎和会,中华民国代表团谈判失败,山东被日本帝国主义抢夺,一时间群情激奋,学生们走上街头表达自己的不满,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由此而开始。
反动军阀政府见状立马派出军警捉拿学生,在这个关口,蔡元培作为北大校长,站了出来,他亲自跑到警察厅长,吴炳湘的家中要人。
面对手里有兵有枪的吴炳湘,蔡元培据理力争,对吴炳湘阐明,“学生的行为是爱国行为,真正的罪过应该是巴黎和会的那个不平等条约”。
如此不畏强权,为正义而行之,全然没有之前儒雅的样子,而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北大校长。
在剧中的蔡元培儒雅随和,那现实中的蔡校长是什么样的呢?
蔡元培,字鹤卿,又孑民,1868年生于浙江绍兴,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天资聪慧,努力用功,17岁就中了秀才,22岁就中了举人。三年后,光绪十八年,蔡元培参加殿试,成绩为二甲三十四名,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要知道,在皇权社会,中个举人已经是人中英杰,而如此年轻点翰林的蔡元培,简直是天纵英才。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