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邀请所有观众来阅读的散文诗
好在,本片的一大特色是形散神不散,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各个段落集中在大主题下,达到抒情和叙事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比如,本片多次出现角色奔跑的场景。青年毛泽东在目睹外国人与中国人的区别待遇之后,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立志摆脱封建家长制的往事,于是开始全力在上海的街道上奔跑。
王仁君饰演毛泽东
奔跑既是青春洋溢的表现,也是毛泽东等青年想要冲破束缚、改造社会的理想的象征。
从李达和王会悟的窗口往外望,总能看到一位可爱的小女孩。当镜头从百年前的上海转到百年后的现在,在参观一大会址的众多学生中,我们又看到了她微笑的脸庞。她所隐喻的,当然是革命理想能够穿越百年岁月的力量。
片中微笑的小女孩
在嘉兴南湖的红船里,代表们慷慨激昂地诵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红船外,大雨如注的天气逐渐转为晴空万里。像这样充满诗意的段落,在整部影片中比比皆是。
本片没有用过多的语言去介绍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百年革命历程的艰辛,而是用一个个艺术性的镜头语言将观众和片中人物连接在一起。当李达在工人罢工、起义的红旗招展中向远方望去,我们也就明白了影片想要表达和传递的意义。这无疑比单纯的文字介绍更深邃、蕴藉。
电影讲述的是历史,但电影毕竟不同于历史。本片的主旨不在于把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原封不动地搬上银幕,而是在一段叙事和一段叙事之间,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不少留白。
艺术作品可以在结构上“召唤”读者,《1921》更像是一首散文诗,它希望所有人一起来解读和分析,共同将作品的意义“填满”。那些年轻人为什么愿意为了国家大义牺牲自己?为什么愿意为了人民幸福奋不顾身?他们的理想和信仰到底从何而来?
《1921》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用一个个画面为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往真实历史的桥梁。电影里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它的下半部分还等待着我们去书写。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