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21》走进北大唤起青春共鸣
重回百年信仰源地,启航青春全新征程!将于7月1日上映的电影《1921》,5月13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杀青后的首场发布会。电影主创团队走进北京大学这一百年信仰源地,与北大师生同溯建党初心。“一百年,正青春”,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影片监制、导演黄建新,联合导演郑大圣,制片人任宁,主演黄轩、袁文康、王仁君、祖峰、刘家祎、张超、张云龙(按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排角色序),郭子凡、韩昊霖、萱萱、张婧仪、钟楚曦、周也(按演员姓名排序)集结亮相。本次剧组走进北大,得到了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校团委、会议中心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发布会上,黄建新导演领衔幕后主创,从“温度”、“广度”、“厚度”三个层面,畅聊《1921》在主旋律电影创作上的新尝试,这一次影片选择展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数月的历史细节,聚焦先辈青年时代,立体、丰满、细腻地塑造人物,还创新地融合谍战元素及国际视角,令当代年轻人有机会“身临其境”体会百年前同龄人是如何在危机四伏的形势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演员们为了有血有肉塑造先辈鲜为人知的青年时代,下苦功研究史料、设计细节。黄轩为展现百年前先辈在家国存亡之际改变民族命运的壮志,提前几个月深挖资料,丰富角色人物性格,他有参与筹备“一大会议”、彻夜编辑《共产党》杂志的热血一面;也有感性浪漫的一面,忧思国家命运时甚至会委屈落泪。王仁君广阅资料之余与导演大量探讨,挖掘演绎青年毛泽东热血激情的特质,坚持晨跑、夜跑,还加入了很多生活化细节,比如毛泽东对湖南同乡李达“不吃辣”的调侃等,都颇具“烟火气”。
“重回初心之地”彰显文艺工作者使命担当
“温度,广度,厚度”三位一体探索主旋律新表达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阵地,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发布会以北大学子朗诵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李大钊的《青春》开启,年轻的学生们以饱含朝气的深情诵读,带大家重温了革命先驱们对于青年的寄语和期望。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