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雪涛:《刺杀小说家》灵感来源于被退稿经历

分类:电影  标签:刺杀小说家
嗯她呀哈

2021-02-15 11:37:18 14400.035

《刺杀小说家》的故事涉及两个世界的关系,人物性格比较复杂,双雪涛说,改编起来难度不小。他参与了早期的剧本策划,和编剧陈舒、禹扬聊得比较多,站在电影的角度去讨论,给电影一种自由度。“小说有小说的逻辑,电影有电影的逻辑,小说最好能帮助到内容,不要成为电影的束缚。”在剧本策划阶段,双雪涛特别喜欢大家围在一起头脑激荡,碰撞出有价值的东西,觉得大家一起聊创作是一件挺幸福的事儿。

看完成片后,双雪涛觉得电影的整体故事走向及内核和小说还是很接近的,但特效的震撼力却超出了他的想象,“它不是用特效讲一个‘变形金刚’的故事,内核很有意思,感动是非常直接的”。

这几年,双雪涛的小说成为热门“IP”,各大影视公司竞相争夺的“香饽饽”。对双雪涛来说,小说的影视化改编是一个机缘的事情,有很多偶然性,他还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尽量把小说写好。“如果有合适的导演合作,也是个好事。文学的某些部分需要去和大众接触,电影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媒介”。但对于是否考虑之后从事编剧工作,他很坚定地说,很难。因为那样就不自由了,对作家来说,自由和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不自由,问题就大了。

摔破“铁饭碗”裸辞,成了无业游民

读书的时候,双雪涛就喜欢文学。最开始他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特别感动,觉得文学真牛。后来看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那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又让他觉得小说这么吸引人,可以让一个读者不想吃饭,不想睡觉,一直跟着看。等到稍微大了一点儿,就读张爱玲、阿城、沈从文,包括对他影响很大的余华、格非等先锋文学作家。

上学那会儿,双雪涛有个小怪癖,看完书就爱给人讲故事,福尔摩斯什么的,挑有意思的部分讲,同学也都很捧场,反馈还可以。“就是小孩需要别人的认可,有虚荣心,赶紧看赶紧给人讲,讲的时候还带创作,把情节还得改一改,一边讲一边改”。

给同学讲故事,是那个时候双雪涛阅读文学的动力之一,但他当时对文学只是单纯的喜欢,并没有写作的冲动,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当作家,也没有文学梦,觉得作家这个行业跟自己没啥关系。

他和千千万万的高中生一样,在应试教育里一个劲儿地打拼,希望考个好点儿的大学。高考填报志愿时,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对社会也不了解,只是觉得学法律挺体面的,可能就业也好一些,就报了法律专业。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