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驭风男孩》:平实中才见热血
为什么电影之余总是想起那句鸡汤了我童年、少年、青年的“是金子,总会发光”。虽然道理通俗,但是没错,《驭风男孩》讲的就是这个“金子”男孩的发光故事。
故事本身朴实到平庸,2001年的马拉维似乎还处在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专制独裁的政府却将粮食大量倾卖邻国,随之树木的大批量砍伐和烟草的大规模种植,当洪灾、水灾、旱灾接憧而至,这个贫穷国度已濒临崩溃。最惨的是最下层,面临着粮食的物价高飞和愈加难以承受的饥饿和绝望。一直热爱电子的威廉姆·卡姆万巴因为父亲拿不出60美元的学费而被赶出学校,但他想尽一切办法,甚至威胁身为学校教师的姐姐的情人,他得以进入学校的图书馆。影片中的图书馆,其实还不如城市的一个街角书店大型,书籍陈旧、摆放稀稀落落,其简陋化程度可见一斑。就在这样的图书馆,威廉姆接触到高年级才能读懂的美国八年级教科书《使用能源》,他边查字典边研究,并用从垃圾堆里收集的碎屑做电力试验。每一次小实验的成功都是一次梦想火花的燃烧,在这片绝望的土地上,人们在想尽一切方式去做出一点改变,因为人们已经没什么可以舍弃和留下的了。
威廉姆的梦想是制造能自行的发电的风车,这个近乎玩笑的想法开始之时就遭到父亲的反对,父亲决不允许威廉姆以肢解自行车的代价去完成一个“玩具”。父亲角色的转变是个亮点,他从威廉姆身上看到希望之光,在他的无条件的支持、信任下,风车制成,尽管简陋至极,但风带动着自行车齿轮的转动,真的给农场带来了电。当水泵涌出涓涓细流的时候,整个农场奔走相告,那欢腾的场面,有如天降甘霖。骄人的烈日、无尽的干旱、舞动的狂沙,都幻化成威廉姆·卡姆万巴能够为这个贫穷农场带来的资源和财产。这就是科学的魅力吧。
在不长的篇幅内,几代人的情感纠结在一起,每个人的故事都体现完整。威廉姆·卡姆万巴为了上学极尽全力,为了风车的制造不遗余力;父亲为了守护家庭多方周转,上演了一个既是反对又是好家长的角色;姐姐安妮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离家之时只留下一张“少了一张嘴吃饭”的字条;依赖于丈夫的母亲少了些抱怨,在平凡生活中扮演着默默无闻地维系苦难中家庭。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