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考生:戏多人红 未必成绩拔尖

嗯她呀哈

2020-08-14 14:56:24 17700.016

反观上世纪80年代的新人演员,要么是表演专业的大学生,要么是各大文工团或者地方话剧院团的学员,他们大部分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之后,才被开始重用。“我们不排斥天才演员,但万物皆有定律。我们梳理一下近40年的中国表演历史可以看到,上个世纪几个家喻户晓的童星,比如方超、姬晨牧、金铭等,都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彻底转行,或难以延续童星时代的光芒而逐渐淡出观众视野。”

在刘中哲看来,表演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门艺术,它首先应该被认为是一门科学。没有接受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没有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审美历练,这样的演员始终徘徊在表演艺术的大门之外。专业院校的课程,虽然也有大量的人物创作实践,貌似跟一线工作的目标差别不大,但教学是放在艺术的高度和要求下进行的,并非市场中大量以圈钱为目的的重复实践。重复实践积累的经验,就像工厂流水线的熟练工,做了很多工作,但个人能力和认知水平根本没有跃升。“最重要的是,专业院校的训练是重基础(演员的专业素质)、强能力(创作角色的艺术能力),其目的是培养演员。而影视一线创作没有培养演员的义务,它更多的是合理利用演员现有条件完成一部影视作品的拍摄。所以我们不能说一些演员因为有过大量的作品实践,就理所当然地要比别人要好。”

刘中哲表示,他永远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前提是,这些实践是有效实践,即在实践中,演员可以积累一套完善或者系统的经验和理论,并且不断反思自己,科学实证。

——给新生代演员的建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随着影视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影视工业、表演艺术的影响范围正逐渐低龄化,幼儿园就开始上表演课,小学时就坚定了当演员的梦想;而大量影视作品中儿童、青少年的角色缺口,也提供了入行的快速通道,甚至不少孩子将自己的演艺道路规划为“先演戏,再学专业”。

刘中哲也并不认为,演员绝对要先从专业院校学习后,才能正式从业;但从表演艺术的学习和创作来看,只不过有人是在实践中碎片化地学习,有人是在专业院校中系统地学习。学习方式尽管不同,但先学习后创作仍是主流。因为只有演员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之后,才能担任更重要的角色,才能在表演创作、影视艺术乃至文化事业方面,给这个社会生产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而不仅是负担一个明星的称号,做资本吸金的载体,为资本服务。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