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为奴十二年》:以优秀的故事设计,揭示美国奴隶史的冰山一角!
尤其是随后不久,他见证了身边的黑奴过劳而死。葬礼上,他一开始不唱丧歌,但是渐渐地,他开口哼了两句,最后他大声唱着丧歌,心有戚戚焉。这时的主角处于为奴经历的低谷,无助、迷茫、希望破灭,感觉自己的下场也会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主角遇见了一个加拿大雇佣工人。他是个白人,秉持废奴论调,让主角看到了希望。但主角没有贸然搭讪,这时的他早已学会谨慎。直到他被奴隶主强迫向其他黑奴鞭刑,奴隶主自己没胆下手。那一刻,主角经历了从受害人到施害者的角色转换,这让主角异常痛苦。他不想就此被扭曲心智。
有一个细节是,主角砸碎了第一任奴隶主送的小提琴。曾经,小提琴是主角的心理慰藉,音乐是他最后的美好,每次调弦他都会弹一下音。而这一次,他扭动螺丝三四次,直至琴弦崩断。这意味着,主角下定决心,破釜沉舟。他跑去请求加拿大白人给他送信,他将最后的希望和信任交给了这位白人。最后,他得愿以偿回到了家,恢复自由之身。
在这段期间,主角从诚实到撒谎,从高扬正义到低调妥协,从冲动到隐忍。12年前,他是个阳光的自由黑人;12年后,他再次恢复自由时,已然背负沉重的巨石。电影字幕提示,主角后来投身于废奴运动,帮助解救逃脱的黑奴。黑奴经历,彻底改变了主角。而电影详细的展示这段经历,将人物刻画得更丰满,故事内容也更加充实。
与此同时,主角在变化中又蕴含着不变。自始至终,他心中都秉持着人性,对自由、家庭的渴望从未变过。他有很强的求生意志,尊严、皮肉之苦他皆不在意。这份求生意志也体现在那个决绝的砸琴。尽管自己受苦,他依旧能保持自我的人性;但如果施害他人,那他的人格将会彻底死亡。因此,心灵的求生也让他彻底豁出去。
《为奴十二年》的主角形象是复杂的。你可以认为他一直在妥协和改变,也可以认为他自始至终都没变。仔细品味诸多细节,相信你会对主角有更深刻的认识。
- 讽刺性
《为奴十二年》天然带有一种全知视角,观众知道的比电影角色更多。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曾提过,观众知道的更多,悬念感弱,但却可以借此增强反讽效果。而《为奴十二年》正是这么做的,以丰富的人物群像和场景对比,来增加故事的讽刺性,从而让故事更充实。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