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飞鸿的独立和美,究竟是怎么炼成的?
在电影学院里,俞飞鸿也显得有一些格格不入,对热闹世事不感兴趣,专注于自己的那片小天地。其他同学忙着拍戏、谈恋爱,俞飞鸿就跑步、看书、学英语。
看他们的班级合影,这个孤傲又清冷的女孩总是倔强地站在一边。
▲北电89级表演系。三十年后再聚会。
毕业后留校任教,本是个稳定又体面的工作,但俞飞鸿觉得人生始终要多经历一些东西,于是辞掉工作,跑去美国生活三年。没有明确的计划,也没想过留在国外,只是想有一段完全独立的生活,因为“这对我的成长很重要。”
所以,你会发现俞飞鸿身上没有什么功利的东西,她接戏很少,最关键是“要看故事能不能打动我”;她不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比如多拍片、多赚钱、大红大紫,而只是在慢慢地、执着地建设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在自己的世界里兀自绽放,别人管不着,你想怎么开放就怎么开放。”
这个过程当然不容易,在某种意义上说,俞飞鸿是极为早熟的。
在世人都认为最美好的二十多岁的年纪里,她并没有很享受,因为“我没有找到自己做主的办法”;直到30岁之后,才发现精神力量逐渐强大,人生可以由自己掌控。
这是一个探寻自由边界的过程。而一旦找到了“精神自由”这把钥匙,人就可以变得无比强大,违心的事不做,违心的话不说,怎么舒服怎么来,外界的一切,都不会撼动内心的坚持。
所以,俞飞鸿铿锵有力地对许知远说:“我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是绝对自由的。”
没有一丝游移,目光灼灼,笃定而潇洒。这是俞飞鸿所谓“气场”的来源,面对许知远的试探也好、冒犯也好,甚至面对世俗生活中的误解也好、评价也好,她永远不疾不徐、淡然又睿智。
这份超脱,似曾相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第二,永远好奇、永远思考、永远学习,才能保持着澎湃的人生驱动力。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