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纳CEO:诺兰新片《信条》,有望成为影院重开时,第一部大片

一糜阳光

2020-05-08 20:21:38 15860.008

最早的战争片影像还是着重于人物的刻画,剧本描写的精妙来探讨作者对于战争深刻的理解,比如费里尼早期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或者再比如杨索的《红军和白军》;

但也有作者导演通过非常具有风格特点的影像化来吸引观众的,就比如说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毕竟塔可夫斯基的诗意化电影的创造性开创对当时的观众以及往后接触的我们足够有吸引力了。

而后好莱坞出现了一系列反战电影,从大神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到西米诺的《猎鹿人》和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再到奥利弗斯通著名的《野战排》,既是电影对社会学和人类史的解构和反思,也是"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思潮所致。

前有《拯救大兵瑞恩》,所以到了诺兰这如果单纯地使用简单的商业片平铺叙事可能会落入平庸的下场,除非借鉴之前《血战钢锯岭》的手法:极其生动纪实加一个传奇性主角的刻画,再佐以"限制级"的噱头。

诺兰反其道而行之,主打自己擅长的多线叙事和悬疑感。这次将三条线压缩成不同比例的故事,甚至连敌方军人正脸都没有出现,几乎不带任何愤怒情绪地讲完了一整个故事。但观众多少都会有些触动;配合夺人耳目的配乐,每一刻都让人心惊肉跳。

似乎这样的处理只有诺兰能够想到。

争议和才华并存

诺兰本人也和他的这部新片一样充满了令人侧目的才华,而他身上的话题在网上也越来越大。 "诺兰究竟是一个天才导演,还是一个后天之才?""诺兰为何能够获得国内观众的追捧,甚至走上神坛?"这些疑问为诺兰引来一众门下走狗,也引来了众多批评声。

崇拜者们将他捧过头顶,将他神化为"只要克里斯托弗诺兰活得够长,豆瓣top250都是他的",可能是因为诺兰的电影里对重塑结构的把玩给看惯了平庸流水账叙事的观众带来了一种关于电影的高级感;

而批评者又反感于诺兰粉丝们的"无理取闹,盲目自大",也在于诺兰对待电影过度的拍摄结构等一系列的叙事技巧而对电影情感内核反而有一些忽略;

对于这些人的偶像如同费里尼、伯格曼、布列松、小津安二郎,甚至是侯孝贤、杨德昌、王家卫,诺兰显得没有如同这些影像处理影像那么高的水准。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赞赏
收藏
手机看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