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8.7,这部惊动军方的《小丑》,到底引起了现实多少人的共鸣
在这部《小丑》电影中,最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不在于故事有多么的华丽和扣人心弦,它恰恰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慢慢的渗透我们的思维。电影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应该就是小丑这个人物形象的心理变化了。我们可以按照三个阶段来分别分析小丑的人物心理变化。我将这三个阶段分为冲突、觉悟、反抗。
1.冲突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的小丑是一个生活在贫穷的社会底层、为了维持生活和养活卧病在床的母亲而坚持每天出演小丑的普通市民。他虽然对现实的世界抱有不满,但他总能够记得母亲告诉他的话“要对这个世界保持微笑”,他的母亲称呼他为“快乐”,意在让其每天快快乐乐,忘掉身边的这些烦恼和生活中的不顺。冲突,在小丑的生活中,满目疮痍。
而小丑本人,也就是亚瑟,他每天仍然在努力的相信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抱有耐心。
可是,似乎上帝总在偷偷恶搞他。他在大街上拿着广告牌站岗,却被街头小混混无情夺走还被打了一顿,出于无奈,他只能咽下这口气,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后来,他因为自己经常忍不住想笑的病还经常遭到陌生人的无情嘲笑,他渐渐地在对这个世界失去耐心。
谈到这里小丑的经历,不仅让人想起了一个词,“人血馒头”。在上世纪的旧中国,鲁迅的笔下曾经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故事,当年的“人血馒头”是对旧体制的痛斥,也是对的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无知和愚昧做出的一种讽刺。
而在小丑的故事中,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同样无知、愚昧、自欺欺人,他们是哥谭市的富人们,是哥谭市上层社会的人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电影中小丑最后在一场节目秀现场说的那句话“他们从来不会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我想,这应该是哥谭市最大的悲哀了。
2.觉悟
难道小丑就要一直这样压抑的生活着吗?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