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故宫》带火故宫卫衣:年轻人为啥热衷把“文物”穿在身上
“我们一参加工作,老师就告诉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创作停掉,不许搞创作,不然不自觉地就会把自己的风格代入文物中。对我们的要求是一笔都不能改。”画艺高超却要放弃个人创作,会不会有遗憾?郭老师淡然一笑,“遗憾,也不遗憾。”
“关键是喜欢这个。而且看的都是咱们中国画的精品,我们要延续每张画的命运。”
不少观众感慨,如果不是看《上新了·故宫》,大家并不知道在故宫珍藏文物背后,有一批为延续其寿命而精益求精的人。中国画讲究形意传神,看似日复一日的临摹与雕版,却也是注入了画师灵魂的复刻。历代匠人笔法传承,是为了让名画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远观近赏间完成古往今来的心意相通。
为了让书画文物得到更好的传承保存,上世纪50年代,国家聘请荣宝斋技师雕刻了1667块木版,以木版水印的制作法,前后耗时20年复刻了绢本手卷《韩熙载夜宴图》。这部画作被当时专家评为仅次于真品的“下真迹一等”,连装置画作的木盒都由郭沫若亲自题字,足见重视程度。
当荣宝斋师傅戴上白手套,将这幅卷长7.05米的工笔重彩人物画徐徐展开,一幕幕主宾夜宴听乐观舞的场景如走马灯般跃然纸上,荧幕前的观众都能感受到步移景异、人在画中游的视觉震撼。“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高晓松赞叹。
而随着故宫即将迎来600岁生日,明年《韩熙载夜宴图》将在故宫博物院古代人物画大展中正式亮相,让观众一睹为幸。
从打破偏见到兄弟情:
探寻文物历史背后的情感共鸣
如果说《上新了·故宫》的叙事明线是探寻故宫传统文化,汲取新的文创灵感;那么另一条贯穿全篇的暗线,则是打通历史人物与当代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
第二季首期,邓伦、张鲁一和马天宇探寻了故宫始建初期的紫禁城地基与明代“一波三折”彩画。发掘599年前的紫禁城遗迹只是一个任务,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始末浮出水面。
十几年筹备建造的三大殿建成3个月便毁于大火,令心有戚戚焉的朱棣颁布罪己诏,直至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后才于正统五年开始重建。永乐时期的地基至今保存完好,几代人何以锲而不舍地多次重建紫禁城?
举报声明: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影乐酷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扫一扫,手机观看更方便
0 0